高屏智慧機電人才培育 屏科大AIOT機械人吸睛

本校智慧機電學程結合產業共同建置智慧機電人才培育基地,辦理高屏地區高中職暨大專教師AIoT智慧環境感測應用研習,培育種子教師開設完整課程與認證規劃,提升科技領域教學之成效。 本校智慧機電學程主任徐子圭教授,與業界知名前譫產業人才培育機構-至盛科技有限公司(飆機械人)合作,開設AIoT智慧環境感測應用教師研習,以高雄及屏東地區高中職教師及大學教授為培訓對象,教學內容以「選育課程、創新實踐、產學共榮」三層為架構,輔以特色主題AIoT環境感測應用為實例融入課程中,旨在如何快速導入校園AI及IoT的在地指標特色。 屏東科學園區於2022年正式啟動,以太空科技、綠色材料及智慧農醫三大主軸為核心,未來10年高屏地區雖有16所大專院校,可供七萬餘大學畢業生,但具機電專業及訓練之人數仍顯不足,屏科大於張金龍校長之主導下,積極建置區域智慧機電人才培育基地,為實踐在地青年留鄉就業不用北漂,融合夥伴學校間教學設備,共同完善擴充教學場域,落實地方產業人才「為用而育,育用合一」。

Continue Reading高屏智慧機電人才培育 屏科大AIOT機械人吸睛

「解木.薪傳」木設系黃俊傑教授師生木創作聯展

木設系黃俊傑教授如現代魯班,以傳統榫卯工藝美技,培養眾多木藝產業人才,執教43年間在屏科大服務15年,傳藝一生匠心,自民國69年植下百年樹人大業,從臺東縣私立公東高工、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台南職訓中心、國立臺灣工藝研發中心木工人才培育課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臺南魯班學堂、臺東向陽薪傳木工坊、屏科大木設系等七個教學單位,培養後學於台灣各界開枝散葉,因此在即將屆齡退休之際舉辦師生木藝創作聯合展「解木.薪傳」,作為回顧與謝幕之意。特於今日(12/26)下午2點在本校圖書與會展館三樓藝文中心盛大舉行開幕典禮暨「木工基本機械操作工具書」新書發表會,邀請到民國69年執教第一年至今的學生共45位木工匠士、集結100件作品,各具有其代表時空背景與意義。在年末團圓溫馨的佳節氣氛,透過展覽串聯黃俊傑教授的師徒相聚與精神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延續。 本校張金龍校長致詞:「木設系創系將近50年,其畢業學生遍及國內外家具木器工業、室內設計業、研究單位、教學單位等,一直表現相當亮眼,尤其近期10月在國際技能競賽場合更一舉拿下金牌殊榮,實屬難得,更加彰顯系上老師對於教學研究、技能培育與輔導就業等都有很好成效,而黃俊傑老師本身教學資歷豐富也經常與業界交流輔導,帶給系上學生充沛知識能量,對學生後續學習乃至就業發展都能有很好的幫助。」木設系黃俊傑教授提到:「教學43年載,我認為同學來到大學除了追求知識,更應該強化自身的人格塑造以及開闊思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而想要將木工技術繼續傳承,我勉勵同學應保持德匠之心,秉持待人接物之修為以善念出發,便能將技術工法不斷提升,亦能傳承其精神給後進。」嘉義大學林翰謙校長致詞:「木質家具是台灣很重要的民生產業,也在俊傑老師的作品裡面看見生活態度與精神涵養,這兩項是當今不可多得且必須一再重視的一環,也謝謝俊傑老師對於教學及培育人才的努力與貢獻。」台灣工藝研發中心張仁吉主任:「榫卯是家具製造裡扮演最重要且關鍵的角色,可是往往卻是最不會被發現及突顯的,這就是工藝人的精神。我們強調在工藝人才教育的基礎上要先學會全人教育,再來學習應用及技術,而黃俊傑老師本身就是一位優良典範的代表。」戴昌賢前校長表示:「黃老師在教學上非常嚴謹,對於線要直且面要平非常講究,這也看出黃老師在教學態度上非常自律且要求,透過嚴謹的教學不僅能讓同學更專注且專精在學習上,也期望能夠培養出更多未來魯班繼續為台灣木工人才加強與提升。」 本次展覽主題為「解木.薪傳」。解,一讀音為ㄒㄧㄝˋ,有謝幕之意函,代表黃俊傑教授百年樹人的任務畫下句點,即將進入人生另一個新階段。二讀為ㄐㄧㄝˇ,為解構木材之意,了解材質、善用技術,方能製作出優秀的作品。 黃俊傑教授對木材工藝的專精,不僅技術精湛,他教學理念更是影響後學,他強調人才養成的循序漸進:生、工、匠、士、師、家、賢、聖等階段,而哲匠是成為職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亦為堅守職業道德、真誠善念對待事務;接著並能成為德匠,將所學樂善好施,不私藏、不較量技術,保有觀察細節善用工法之人。 木設系的技術教育在黃俊傑教授及全體師生的詮釋下,以「善工藝念,頂新維真」的觀念引導學生。「工」是技能但以此為立基,逐步延伸發展。黃俊傑教授時常勉勵同學「頂真」這句台語,希望學生做事戰戰兢兢一絲不苟,凡事都要絕對負責並保有純真的心。在習得一身工藝後,期許自我能傳承技藝,結合設計、技術、科學、文化、經濟、策略等,學生培育成產業歡迎的人,是現代魯班-黃俊傑教授百年樹人大業的心願。

Continue Reading「解木.薪傳」木設系黃俊傑教授師生木創作聯展

屏科大攜手中研院、空軍航院研發「AI即時氣象預報手提箱」美國摘金

本校智慧機電學程主任徐子圭教授、中研院環境資源研究所陳致穎博士、空軍航院軍事氣象系葉南慶副教授共同研發「AI即時氣象預報手提箱」,是一套可攜式且相對平價的即時天氣預報手提野戰式系統,可將高時空解析度雷射式剖風儀(Doppler Wind Lidar)觀測數據透過資料同化法引入到數值模式。本研究同時與全美排名第一研究降雨預測中心-美國南加州大學水文科技中心副主任徐國麟教授合作,透過整合來自美國NCEP環境預報中心、NCAR大氣研究中心及WRF氣象資料庫,發展出高時空解析度資料同化預報模式,其應用於機場的預報系統,可大幅提升對流降雨量及風場之預報。此項發明榮獲「2022美國達文西發明展金牌」及「國防部年度國防科技學術合作研究優質計畫獎」。 本研發為屏科大與空軍氣象聯隊合作執行國防科技學術合作研究案「高時空解析度雷射式剖風儀資料同化預報系統研發以及應用」衍生之產品,這套系統包含有電腦運算主機硬體部份、數值天氣預報系統以及各種資料處理展示介面,同時運用空軍的雷射式剖風儀觀測資料,透過新的資料同化系統來實際應用,可以提升國軍對於中小尺度區域數值預報的能力,因研究績效卓越榮獲「年度國防部優質計畫獎」。一般如中央氣象局都是大尺度的天氣預報,但是機場的預報則需要一至二小時更新,為中尺度預報。甚至發生戰爭之時,砲兵在野戰當下要能預估30分鐘之內的風場或是降雨,此為小尺度的預報。以美國來說,龍捲風發生的頻率高必須以小尺度且較大的電腦運算量才能精準預測。而本系統開發成本低廉又具機動性,結合人工智慧與機械學習,可即時接收衛星及測站相關氣象資料,精準預估30分鐘內之氣候變化,技術創新且實用,參加美國達文西發明展榮獲金牌,為國爭光! 本校智慧機電學程主任徐子圭教授出生軍人世家,在空軍航院擔任教授直至上校軍階退伍,在航太領域上的貢獻輝煌,被譽為「國軍發明王、空軍愛迪生」至今已擁有45個專利,更帶領學生多次在國際發明大賽中獲獎,今年獲得美國達文西發明獎已是連續兩屆榮獲金牌。除了在研發能量上展現實力,徐子圭教授在人才培育向下紮根的理念上,也不斷持之以恆,多年與家扶中心、扶輪社等單位於寒暑期間辦理各種科學營隊,如:平野祭北高雄科學日、航空科普教育等活動,提供偏鄉國中小學童參與,強化學童科普知識,將艱深的航太科學、生物科技等專業領域融入生活應用,觸發兒童對各類學科的興趣,養成考究事理、懷疑並解答的習慣,讓家長與兒童能夠透過參與科學活動的經驗,找到未來志趣。 徐子圭教授勇於挑戰各項發明,深化所學造福社會,甚至影響國家,不只是發明與創造過程中的堅持,更期望傳承其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帶領同學持續在屏科大資源豐富的學習場域裡,探索知識、發明更多符合現代需求的智慧機具。一起成為「屏科發明王」!

Continue Reading屏科大攜手中研院、空軍航院研發「AI即時氣象預報手提箱」美國摘金

台灣第一個榮獲GSI獎學金

本校土木系謝啟萬教授指導之碩士班黃木己同學,有鑒於氣候變遷造成降雨強度的增加,使原已成為土壤破碎帶的台灣,受到更大水力沖蝕的打擊,亟需更好的防沖蝕毯披覆在表土上,以形成保護層,來鞏固植生,並降低表面土壤流失。且因台灣是重要的地工合成材料(一種使用在土木工程的人造塑膠材料)生產國,為使我國產品能推向國際化,協助我國地工合成材料產品能持續創新,創造更大的產值,於是黃木己同學以「地工防沖蝕毯性能探討」為研究主題,並參考國外標準(ASTM D6460)來測試及佐證材料功能,發展本土化的性能測試研究。黃生研發之想法於今年向國際地工合成材料協會(GSI)提出研究獎學金(Fellowship),獲得GSI高度肯定其研究的重要性,並頒予5000元美金之獎學金作為鼓勵,成為台灣第一個榮獲GSI獎學金的得主。 就讀本校土木工程系碩士班的黃木己同學,於大學三年級即加入謝啟萬教授所指導之地工合成材料實驗室團隊,除在校成績優異外,期間參與TAF及美國GAI認證,受評鑑之試驗試樣達數十項,透過此認證工作,也奠定了檢測分析能力。目前黃同學以地工防沖蝕毯為主要研究方向,因應氣候變遷造成降雨強度的增加,使原已為土壤破碎帶的台灣,更受水力沖蝕的打擊,透過防沖蝕毯披覆於表土形成保護層,除可鞏固植生外,更能降低表面土壤流失,達水土保持之效果,而台灣也為地工合成材料的重要生產國,藉由參考國外標準(ASTM D6460)來測試及佐證材料功能,發展本土化的性能測試研究,研究成果除可供工程界應用參考,更期能協助我國地工合成材料產品能持續創新。 地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是一種使用在土木工程的人造塑膠材料,已發展數十年之久,在全球被廣泛應用著,其種類包括織布、格網、止水膜、管材、複合材等等,應用包括土木工程、運輸工程、水利工程等,從公共工程的邊坡擋土牆、河川護岸、鐵路,到民生廢棄物處理場、果園水土流失治理,舉凡與大地有接觸之地皆能見到它的蹤影,然地工合成材料使用如此廣闊,對於其材料的使用指南、測試方法及材料規格的制定顯得相當重要,故地工合成材料之父Dr. Robert M. Koerner就此創立國際地工合成材料協會(GSI),其相關機構包括GRI(research)、GII(Information)、GEI(Eduction)、GAI(acredition)、GCI(Certification),而GSI是由政府機構、企業、材料商、實驗室及學術單位達到一個平衡關係而形成的一個協會,其目的與宗旨包括推廣地工合成材料及制定使用方針、測試標準,其中在制定的90多項標準中,高達30餘項測試標準受ASTM採納轉換為正式標準,而GSI同時也有三個海外分會,其中一個設立點就在台灣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分會以GSI-Taiwan稱之。 本校土木工程系謝啟萬教授,因教學研究之需,於本校設立地工合成材料試驗室,實驗室在2000年加入GSI會員,同時設立分會GSI-Taiwan,作為推廣材料應用與協助台灣地工合成材料產業發展,至今輔導國內無數家廠商,其中有五家廠商更通過歐盟CE產品認證及美國國家NEPPE產品認證,以利開拓國際市場,而為使該實驗室成為亞洲地區地工合成材料驗證與認證中心,更積極與歐美認證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提升公信力及競爭力,目前通過國內財團法人認證基金會(TAF)127項試驗認證外,亦通過美國地工合成材料認證協會(GAI)71項試驗認證。

Continue Reading台灣第一個榮獲GSI獎學金

本校研發遙控式農用噴藥車

本校生物機電系苗志銘教授所指導的鄭仁勝助理有鑒於傳統小面積栽種的農田,農用噴藥方式大多以人力背負噴藥桶進行田間噴藥工作;大面積噴藥則採用小貨車搭載高壓噴霧機用拉管方式進行噴灑作業。由於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日趨重視,再加上現今農業人口老齡化,沉重又有礙健康的噴藥工作,很難覓得工人願意從事,故鄭仁勝助理致力研發遙控式農用噴藥車,讓農民可以安全又節省人力的方式進行田間噴藥工作。 戴昌賢校長表示在現今農業人口老齡化及很少人願意從事噴藥工作的情況下,研發噴藥作業自動化、智能化,且噴藥品質和噴藥量都因能獲得定量控制,也可以減少工作人員受農藥的危害,施藥作業須同時兼顧作物、人與環境的保護的情況下,噴藥作業自動化為必須的發展方向。 鄭仁勝助理所研發的噴藥車作業系統,主要由噴藥桿組、噴藥幫浦與遙控控制系統 (包括起動、前進、後退、舉升、噴藥、停止等)所組成,行走系統採前輪驅動後輪轉向方式,水泥地及泥土地皆能行走,最小迴轉半徑約為1.5公尺,最大行走坡度達30度左右,行走速度約0.2 ~ 0.3公尺/秒,除了噴霧壓力可調整外,噴藥車於噴藥作業時可選擇前進或後退噴藥兩種模式,藥桶容量為1000公升噴藥壓力約為20~30公斤/平方公分,噴藥量為8~12公升/分,噴桿的位置可以上下調整,噴嘴數目可視田區狀況而定,目前使用12個噴嘴,噴霧範圍可達2公尺。 此噴藥車除能用於一般田間也可用於溫室,國內溫室栽培的高經濟作物(如洋香瓜、葡萄、小番茄等),施藥作業頻繁,且其栽培環境類密閉環境,遙控式農用噴藥車的動力是來自純電力,所以不會有空氣污染的問題。此機型目前為雛型機,未來改良完成後將技轉給廠商,量產後讓農民皆能使用及受惠。 【延伸閱讀】 大紀元:屏科大研發遙控農用噴藥車 安全省人力 工商時報:屏科大研發遙控式農用噴藥車 減少農藥危害 中時電子報:屏科大研發遙控式農用噴藥車 減少農藥危害 自由時報:〈南部〉科技農夫 屏科大研發遙控噴藥車

Continue Reading本校研發遙控式農用噴藥車

本校退休教師陳寶川博士活得精彩與充實

 本校生物機電工程系退休副教授陳寶川博士以80歲高齡榮獲今(106)年度榮獲農機界最高榮譽的「農機終身成就獎」及「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傑出系友獎」,陳老師並受邀於授獎典禮中做「農機援外經驗談」專題演講。陳老師是位傳奇人物,一生精彩,曾任教於國中、高職、專科、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也曾被遴聘擔任我國駐友邦技術服務團至薩爾瓦多、沙烏地阿拉伯、甘比亞、史瓦濟蘭等四國擔任農機專家及機械教學專家,在國外服務的時間長達8年多。他研發大蒜聯合收穫機、洋蔥收穫機、龍眼脫粒機、玉米脫粒機等各種機具,協助農民收穫時能更省力省工。好學不倦的他,更於73歲時完成中興大學博士學位。於本日(12/15)在屏科大農機具陳列館及副校長室與媒體朋友分享他的故事。   陳老師在屏東縣高樹鄉泰山國校畢業後,就讀屏東農校(屏科大前身之一)初級部、高級部農藝科,大學就讀中興大學,修讀農業機械學士及碩士,好學不倦的陳老師更於73歲時完成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班學業,榮獲工學博士學位。一位由職校畢業學生,努力向上,不認輸,最後獲得最高學位,不僅是後輩的榜樣,更是技職體系學生們的典範。  陳老師曾任教於國中、高職、專科、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擔任農業機械及農機相關課程,也曾獲得特殊優良教師獎(師鐸獎)。任教期間四度被借調遴聘到薩爾瓦多、沙烏地阿拉伯、甘比亞、史瓦濟蘭等四國擔任農機專家及機械教學專家,從事農機研發、訓練、修護、設立農機中心、史國國立技藝中心機械科教學工作及研發水力竹製揚水機、玉米脫粒機等機具。工作認真,績效佳,深獲好評。與甘比亞賈梅總統及其他各國高級官員成為好友,為我國做了最好的國民外交。  在校服務期間,教學認真外,並以「吃虧就是福,不是佔便宜」的理念砥礪自己,從事農機研發工作,其成果有:獲20年發明專利的大蒜聯合收穫機,五種型式洋蔥收穫機、龍眼脫粒機等。也負責農民、國軍等農機訓練工作,對國內、外農機發展貢獻卓越。  陳老師對獲獎表示很感謝前屏東農專校長郭孟祥博士栽培,中興大學退休陳澤亞教授及屏東縣立中正國中退休王春聯校長推介進入屏東農專(屏科大前身)任教,也感恩碩、博士指導教授陳俊明教授與尤瓊琦教授、所有教過他的師長們、屏科大歷任校長的愛護、同事們的協助、農機界的照顧以及其太太賣金飾助繳學費及生活費和家人的支持,得以完成博士學位,進而獲得「農機終身成就獎」。

Continue Reading本校退休教師陳寶川博士活得精彩與充實

魚蝦類及觀賞魚類「疾病防治」的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本校陳石柱特聘教授兼獸醫學院院長當選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2017年第41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並接受總統府陳建仁副總統親自頒獎。戴昌賢校長表示陳特聘教授經年專心研究台灣養殖經濟魚蝦類及觀賞魚類「疾病防治」,開發多項新診斷技術。致力於培育「魚類疫苗」之醫療生技人才,並將學術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於產業,對於台灣水產動物及水族動物疾病防治、診斷技術提升、人才培育、養殖戶之疾病診療服務及水產獸醫師教育訓練與推廣台灣優質水產養殖生產醫學及觀賞魚產業國際化之貢獻卓著,持續熱心服務之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陳特聘教授說自任職於鄉公所公職獸醫、進入教職與研究工作至今已34年,期間一直秉持農家子弟的勤奮、踏實與教研人員對專業的專注、熱情態度參與台灣各縣市防疫機構之養殖水生動物之疾病診斷、預防與治療之獸醫研究與教學及服務。並聚焦於獸醫水生動物疾病診斷防治技術建立、教育訓練及水生動物疫苗研發,協助政府農政單位與國內各縣市無論是「食用性」水產養殖業與「賞玩性」觀賞魚養殖產業的各種疾病診斷、預防、治療等項目。 陳特聘教授協助台灣養殖水生動物業者及政府釐清台灣10種以上首次爆發之傳染疫病病因,開發多組高專一性、高穩定之不同病原單管多引子聚合酶連鎖反應法(PCR)與環狀恆溫環狀擴增法(LAMP)鑑別病原之快速檢測及鑑別技術平台,協助第一線臨床水生動物獸醫師可快速診斷疾病之利器。於10年前即發現氣候變化異常,對於無論是養殖經濟魚蝦或養殖觀賞魚蝦上均陸續出現如養殖漁獲減少、疫病發生型態改變、病原種類、甚至養殖管理等影響。因此協助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建構「水生動物疾病診療系統」、「氣候變遷對水生動物疾病之影響及疾病預警系統技術平台」等經濟水生動物疾病管理電子化資訊系統,提升我國政府單位之水生動物臨床第一線防治獸醫人員對於水生動物養殖疾病疫情及防疫工作之電子化系統管理效率有重大貢獻。 陳教授亦參與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亞太水族營運中心規劃」、建立「觀賞魚產業資訊網及觀賞水族產業疾病檢診記錄系統」,以及觀賞魚產業動物之疾病管理電子化資訊系統資料建置,對於觀賞水族產業在進出口產品之品質與利益提升。104年組成「觀賞魚科技教學研究團隊」,致力於優勢水族(觀賞魚)繁養生物技術、觀賞魚運輸行銷、觀賞魚水族疾病防治、生產醫學等領域,並結合英國斯特靈大學、挪威生命科學大學、日本宮崎大學、日本東京海洋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魚類疫苗與免疫領域師資,成立「觀賞魚科技國際學位專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為台灣精緻農業「觀賞魚科技」帶來嶄新的契機。目前研究室吸引有來自日本、越南、泰國、印度、孟加拉、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等9個不同國家地區研究人員及研究生(學生)參與研究團隊,提升我國水產養殖及觀賞魚產業發展與國際化有相當貢獻。 陳教授101年及102年度教育部彈性薪資評審為「農生技醫護類特殊優秀頂尖教師」,更榮獲國家醫療產業策進會「2012第九屆國家新創獎」之肯定,今年受學校推薦並當選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實至名歸。 【延伸閱讀】 中央社:致力養殖研究 陳石柱獲傑出農業專家

Continue Reading魚蝦類及觀賞魚類「疾病防治」的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養殖東星斑揚色技術大突破

本校水產養殖系由陳英男教授及學生組成的研究團隊,歷經三年多不斷試驗與修正,終於獲得突破,開發完成養殖豹鱠(Plectropomus leopardus)又稱豹紋鰓棘鱸(俗稱東星斑、紅條或七星斑)的揚色技術,使養殖魚體體色達到近似於野生魚體的豔紅,技術具有領先國際優勢且極具市場價值。研究成果應用在東星斑的養殖,可倍增養殖魚市場價格、創造價值,使台灣在石斑魚養殖產業上不僅可產出更高的產值,並在全世界石斑魚養殖競爭上持續保持領先優勢,且對於遭受過度捕撈的野生魚類族群而言,也可舒緩滅種的危機。在目前台灣養殖的青斑,因消費市場的需求量被珍珠龍膽(龍膽石斑與虎斑異種雜交)大量取代,導致價格崩跌之際,這亦提供了台灣石斑魚養殖產業另一個調整轉換養殖高價物種的契機。   東星斑屬於市場高價的石斑類,肉質鮮嫩,自天然海域捕獲的魚,由於艷紅體色具喜氣意涵,因此紅色深淺度不同,售價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在香港及中國大陸以活魚銷售為主,活魚體色艷紅度影響售價尤巨,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年消費量約為15000公噸以上,依據香港魚類統營處統計資料顯示,艷紅的東星斑是香港地區「活魚」批發市場價格第二高的魚種,平均每公斤約港幣582元,折合新台幣約2,328元,是青斑(點帶石斑)價格的3.2倍,老虎斑的2.4倍。東星斑在中國大陸的活魚批發價格則是石斑魚中最高價位者,每公斤達人民幣600元(約合新台幣3,000元)。東星斑冰鮮魚的市場則包括臺灣、香港、大陸與日本等地,而冰鮮魚價也會因體色而有差異,在台灣冰鮮魚體色紅者每公斤約為台幣1,000元,體色不紅者約為800元。   近年來野生魚類資源因捕撈而快速減少,價格最高的紅斑(赤點石斑)多來自捕撈,已列為瀕臨絕種物種。台灣東星斑人工種苗繁殖及養成技術逐漸穩定,已漸成為更重要的石斑魚養殖品種,消費市場中養殖所佔的供應量正快速增加。然而,一般以飼料或下雜魚養殖的東星斑體色偏暗黑色或暗紅棕色(稱為黑東、黑條),活魚售價僅約野生東星斑價格的1/3。目前養殖業者多以還原蝦紅素(Astaxanthin) 添加於飼料,但揚色效果並不佳,在產業界目前尚無使養殖東星斑體色增艷至如野生魚體色般的機能性飼料或技術。   陳英男教授表示,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以一種機能性飼料來養殖東星斑,可使魚體體色呈現近似野生魚隻的艷紅色,且養殖的魚產品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定,安全無虞。評估施用結果可提高養殖東星斑活魚在市場的銷售價格,創造出近兩倍利潤。   本校戴昌賢校長表示,是全國大學及技專校院中唯一設有提供學生實務實習、具低溫製程的「水產科技飼料廠」的科系,以教師的研發能力指導學生進行實作,在學校就能培養一技之長,學生畢業後無論是就業或自行創業,都是能為社會所用的人才。 【延伸閱讀】 中時電子報:愈紅愈貴!屏科大養殖東星斑揚色技術大突破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719004078-260405 自由時報:台灣獨家揚色技術 東星斑由黑翻紅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767956 中華日報:屏科大突破養殖東星斑揚色技術 https://www.cdns.com.tw/news2.php?n_id=0&nc_id=106414

Continue Reading養殖東星斑揚色技術大突破